近年來,泉州市科技局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四個倍增”計劃和抓創新促應用專項行動,著力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打好“專業對接+精細輔導+政策激勵”組合拳,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市技術交易日益活躍,技術合同成交額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22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突破10億元,同比增長62%,對比2020年的4.07億元,實現兩年翻一番以上。
一、建隊伍搭平臺,促進供需精準對接。聚焦科技成果供給端與需求端匹配對接,強化專業隊伍建設,搭建專業對接平臺,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發現、挖掘、策劃、轉化和服務工作。一是建立技術經紀隊伍。注重培育一批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紀人,引導當好供需信息收集“偵察兵”、校(院)企對接“聯絡員”、成果轉移轉化“經理人”,今年新培育省級技術轉移機構5家,累計達32家,數量居全省第二;依托泉州科技大市場、泉州人才發展集團等機構,舉辦5場初(中)級技術經紀人培訓活動,新增技術經紀人300多名。二是建設線上對接平臺。開發泉州網上技術市場平臺,建立企業技術需求數據庫和高校院所技術成果數據庫,已精選發布科技成果577項、技術需求296項。三是常態開展對接活動。市、縣科技部門與高校院所、企業聯動,常態化開展各類產學研對接交流活動,今年已舉辦泉州市產學研金對接大會、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科技成果推介會、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技術對接會等活動66場,有力促成一批科技成果項目對接。
二、優服務強輔導,提高認定登記質量。堅持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服務導向,簡化工作流程,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一是全方位優化流程。面對疫情不利影響,第一時間推行“不見面”便利化措施,并結合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印發的《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工作指引》和全國技術合同管理與服務系統改版,及時完善梳理并發布《泉州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服務指南(2022年版)》,全面優化技術合同登記辦理流程,壓縮辦事時限。二是全覆蓋宣傳培訓。采取集中培訓、上門培訓、線上培訓等多種方式,深入各縣(市、區)、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巡回專題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業務培訓10余場,培訓600多人次。三是全流程跟蹤服務。開展大院大所縱向科技項目集中輔導和認定登記活動周等活動,對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鐵通電子、中科生物等40余家重點企事業單位開展“點對點、一對一”精準輔導服務。全流程跟進指導南威、鈞石能源等重點企業登記一批重大技術合同,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等領域挖掘登記重大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38億元。
三、推政策重引導,激勵技術交易登記。不斷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支持體系,推動政策資金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既有力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又提高技術合同登記積極性。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面向市場搞研發,深入推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機制,每項給予最高200萬元經費資助,今年立項實施9項市級“揭榜掛帥”科技重大專項。賦予高校院所和科技人才更大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自主權,允許提取70%以上的成果轉化收益作為人才獎勵。鼓勵技術引進與輸出,符合條件的技術交易,每家企業每年最高可獎勵300萬元。推行科技創新券,鼓勵企業向科研院所購買技術和科技創新服務,每家給予最高50萬元補助。二是做好政策引導。編發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優惠政策匯編并進行廣泛宣傳,將技術合同認定登記作為申報技術交易獎勵、科技創新券、科技計劃項目、技術轉移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等重要條件,提高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登記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在泉高校、科研院所及新型研發機構登記一批符合技術合同登記要求的橫向合作項目,推動全市企事業單位登記了科技計劃項目類技術合同4000多萬元。三是兌現獎補資金。落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獎補政策,指導158家企業獲得省級創新券補助523.5萬元、7家單位獲得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補助資金106.89萬元;受理申請市級獎補資金近200萬元;實行市級科技創新券申請兌現全流程網上辦理、無紙化操作,已兌現第一批科技創新券資金133.5萬元。